2017年1月9日 星期一

《反思之峰》:反思風格自我提問

以下提問出自《反思之峰》第一章中兩位引導員發人深省的對話。我將對話中所列出的十三個提問拉出,嘗試就引導員的身份做個人反思。

  • 你如何自我反思?

若把反思視為一種檢視內在、覺察個人行為,或是自我的對話狀態。我自我反思的時間通常會出現在一段互動終止之時,或是個人獨處的時間。
互動發生的當下,我通常會先覺察感受。我會記住這個感受,並且在互動結束時問自己,為什麼會有這些感受,我的感官或內心抓住了什麼資訊,以致於我產生這些感受。
每天清晨、午後及夜晚,我會盡量留給自己一些獨處的時段。在這段時間裡,我會去思想我今天所發生的一切,未來要處理的事情,或是我心中冒出的思緒。如果可以, 我會盡量把它們寫下來,像是給自己的心得報告一樣。 
用圖像或文字來記下一段自我反思,對我來說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。

  • 你的反思通常很正式?

有正式,也有不正式,但通常是獨處的時刻較容易進入反思的狀態。

  • 你的課程是以休閒為主或是教育為主?你能分辨兩者的不同嗎?

普遍來說,我所預備的課程目前比較傾向教育為主。這意味著我的課程通常有設計、有流程、有具體目標或是方向。 
我不太明白何謂「休閒為主」的課程,既然是課程,定義上就隱含著教學的意圖。若是一段沒有特定學習意圖的團體過程,或是沒有刻意包裝的冒險,反思在其中可高可低。那我會將它定義為一段「旅程」。

  • 在你的課程中,教學目標重要還是突發的事件重要?

我目前都比較專注在教學目標上,課程有達到目標,會給我一種完成任務的喜悅感。 正常來說,我個性比較謹慎,當我注意到突發事件,我會思索並預備,在有把握的情況,引導大家來關注這個議題。我會期待任何突發事件所產生的對話,對每個參與的學員都是挑戰度適中,且有高度學習價值。 
突發事件有三種情況會讓我留意並轉向: 
  1. 事件本身能支持到我的教學目標。
  2. 能夠在教學時間內帶領並掌握的議題。 
  3. 整個團隊共同決定願意關注並做對話。

  • 大部分的人會自我反思嗎?是什麼原因驅動人們反思?

我相信人都具備自我反思的本能,但不是無時無刻,也通常不是在事件發生的當下。 對本人有價值的反思,需要特殊的媒介誘發,並且要有足夠的時間達成反思的歷程。
誘發人自我反思的媒介有很多,例如一堂課程、一場電影、一段對話、一次旅程、一場聚會、一篇日記、一段獨處的時刻,都有可能帶領人進入反思。更清楚地說,我相信人會透過某種無法覺察的個人儀式進入反思的情境。我也認為,基督徒個人的靈修操練,其實就是在為自己建立一個有意識的自我反思途經,透過一個個人儀式,進入內在、與聖靈連結,產生心靈對話。
當然,刻意營造引導反思的情境,也會加速人們進入這個歷程。

  • 你會使用什麼策略來幫助參與者學習自我反思?

如果是基督徒,我會指導他如何培養靈修的習慣。我認為這是最有效益的自我反思途經。 
 如果是一般體驗課程,我會嘗試在一場活動或課程過後,為學員留一段空白的個人時間,反思前會有一些引導,也會提供一些工具,幫助他們在內心建立自我反思的途徑。

  • 要營造一個理想的反思情境,花多久時間最為適當?

如果是具備個人反思能力的學員,基本上不用太多時間,只要一段音樂、一個提問,甚至一個自由時間就夠了。 
但如果是一個不擅長自我反思的新人,那我會認為至少要一小時以上有層次的引導,並給予明確的思考方向。如果有必要,還需要給他一段時間整理紛雜的情緒。

  • 當分享開始後,誰來決定反思議題?

看場合、看活動的目標,也要看所分享的對象是誰。

  • 引導反思前你做了多少行前計畫?

如果是一場體驗活動所帶領的引導反思,我會期待能和團體負責人有至少一次的資訊交流,更多掌握團體的狀況。構思活動和反思歷程,目前我至少需要一週的時間,並把它們清楚整理出來。最後,在前一天最好還要預備自己的狀況。 

  • 你的反思是引導員導向還是參與者導向?

一樣,看場合、看活動的目標,也要看所分享的對象是誰。 但基本上,要完全信任參與者,對我來說是一項挑戰,我多少還是會有一些引導。

  • 你的課程會設計一個明確主題嗎?這些主題所營造的情境,是否容許意想不到的事件發生?

我的活動若非臨時,通常都有明確的主題,並將活動、提問做包裝。 
我喜歡有效益的行動。因此在活動前,我會盡量掌握資訊,並去預期一些可能發生的情況,透過這些預期來設計問題。 
我會容許活動有意想不到的走向,也容許活動的效果不佳,但對我來說會有點刺激。或許結束後,又是一段認真的自我反思。 

  • 你的教育哲學,有助於跳脫框架還是受限於框架?

我認為我的教育哲學是有助於跳脫框架,我熱愛好問題,也熱愛新鮮的嘗試,我相信好問題才能遇見好答案。 
但我同時也比較信任有結構的學習歷程,我認為這會讓學員更有效的學習。即便這個學員的特質不是用於這個學習結構,我們也能夠更容易覺察,並提出新的問題。

  • 你為何引導反思?

我相信內在生命的操練是人邁向成熟的關鍵。
反思對身為耶穌門徒的我來說,也等同於悔改:我為什麼悔改?到底要悔改什麼?跟誰悔改?悔了又要如何改? 
我相信帶領我反思的不是我自己,而是聖靈在我裡面對我的心說話,為要喚醒那個神再創世之初所創造的我,為要讓我活出真正的自由,為要讓我能實踐我生命的呼召。 
引導反思試透過有層次的提問,帶領彼此做檢視、覺察、調整、聚焦、捨棄、提煉資源...。或許你還能發現更多的動詞,總而言之,我相信人人都需要引導反思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